第285章(2 / 2)

帝师 来自远方 1617 字 5天前

“贤弟果真大才。”

“多谢兄长夸奖。”

“……”他是在夸吗?

棋子散落,棋局无法继续。

谢丕无奈,只得请杨瓒坐下,亲自倒一盏热茶。顾晣臣伤得最重,脸色苍白,已有些精神不济。

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杨瓒没有支吾,直接开门见山,道出来意。

听罢,谢丕顾晣臣互相看看,都现出苦笑。

“两位兄长可是为难?”

“贤弟所言,为兄也曾想过。”谢丕道,“然名单已经拟定,依贤弟之意,顺序的确可改,人却不能划去一个。”

放下茶盏,杨瓒知道,谢丕语意未尽。

“小弟愚钝,兄长何妨尽言?”

“罢。”谢丕长出一口气,铺开名单,点出中间几个名字,开始为杨瓒解释。

“延庆知州是兵部左侍郎同族,永宁知县与大理寺少卿连宗,平谷知县同工部郎中是姻亲,昌平同知乃鸿胪寺卿之婿……”

随谢丕讲解,杨瓒神情渐渐变得凝重。

“同窗,同宗,同乡,同榜,同科。翁婿,连襟,表亲。”

“朝中地方,千丝万缕,牵连不断。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到这里,谢丕顿住,捏了捏额角,无奈之情更甚。

“狭西总制,巡抚都御使杨一清,贤弟可曾听过?”

“确有耳闻。”

“弘治十五年,鞑靼叩边,杨都宪与大同总兵官联手退敌,斩首三百。战报和请功奏疏送到朝廷,天子下旨封赏,直拖到弘治十六年七月,赏银才送到边塞,且少去五成。其后,更是连续半年拖延军饷,险闹出哗变。”

“弘治十七年,鞑靼再次叩边,战果不及前次,同是杨都宪上疏,封赏的银两布匹两月后即送到,且一两不少。之前拖延的饷银,也补发三成。”

话至此,只剩一层窗户纸,轻轻一触,就能捅破。

“两份奏疏,区别只在几个名字。”

轻飘飘一句话,犹如山重。

压在心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天子封赏,需下六部施行。杨贤弟也看到,如不是晋地送来粮食伤药,镇虏营和墙子岭都将断炊,营中的伤兵也将十去七八。”

“圣意不可违,却能拖。”

“内库封赏,只能偶尔为之。边塞平稳,军饷发放,仍需户部光禄寺。”

杨瓒沉默,顾晣臣亦然。

谢丕嘴里发苦,终坚持道出全部。

“如先时所讲,你我终将归京,边塞之事仍需交由他人。我知贤弟不满,我又何尝愿意。”

“然好心未必能做好事。”

“情况如此,你我位卑职轻,能做的,仅是回朝之后,尽量为将官奏请封赏。余下之事,实是无能为力。”

杨瓒正四品,谢丕正五品,顾晣臣正六品。

在庞大的文官系统中,均处于“起步”阶段。

别看杨瓒品级最高,一个佥都御使,并无多大实权。如不是机缘巧合,得两代天子看重,御赐金尺宝剑,又同厂卫交好,其在朝中的地位,甚至比不上谢丕,遑论同尚书侍郎掰腕子。

如今是进也难,退亦难。

就此妥协,实不甘心。不妥协,造成的后果,恐非他乐见。

“真没有办法?”

谢丕摇头。

“依贤弟所言,名单次序可以更改,杀敌之数也可列上,但……”

话没说完,谢丕便停住。

结果既定,说与不说,都是一样。

杨瓒深吸一口气,压下烦闷,沉声道:“兄长不必再说,小弟明白。”

“贤弟?”

“一时孟浪,为难兄长,实愧疚难言。”

说着,杨瓒站起身,拱手揖礼。

“万万不可!”

顾不得腿伤,谢丕猛然站起身,一把托住杨瓒手臂。匆忙之间,未能立稳,两人竟一同栽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