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五、民生杂记(2 / 2)

明末风暴 圣者晨雷 1878 字 23天前

“我又得替你印,又得替你卖,还得给钱给你,那我图个啥?”

“谁让你是我妹夫,我是你舅哥呢!”方以智也学着了俞国振三分厚颜。

方子仪的脸顿时又红了,她实在没有办法和这两个人呆在一处,便拉了柳如是一把:“如是,你说有本有趣的游记,引我去看看好么?”

“好啊。”柳如是抿嘴笑了起来。

“济民,以后你这印的书,无论是什么,每印一种,便赠我一册,我也要建个藏书阁!”

“自然没有问题,只要你想要。”

方以智一边翻着手中的《风暴集》第二期,比起其余书,这本书内容涵盖甚广,前一半是读书札记,后一半则是游记和实学内容,在看第一期时,方以智就有种感觉,这是一本专门为士子编的书册,如今看了第二期,他更加确定了。

“老大人说的果然没错,济民志向非小,这《风暴集》其实是要士子放眼看天下,不可只拘泥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也。”方以智心中暗想。

他却不知,方孔炤还有一个猜想没有说出来,《风暴集》售价如此之低,几乎凡是读书人都看得起,随着它的普及,俞国振在士林中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天下读书人虽多,可是真有自己主见的却少,绝大多数都难免有从众之心,若是身边尽是一个声音,那么他们就会习惯于那个声音,直至服从那个声音。方孔炤只是隐约猜到俞国振的这个用心,唯有从后世而来的俞国振,才知道媒体舆论的可怕之处。

东林、复社如今控制着舆论,特别是张溥,影响之大,当世无双,他虽然一介布衣身处草莽,可影响之大,甚至能直接干涉到朝堂上官员的任免,象张国维能够任应天巡抚,背后张溥出力甚大。

“咦,这一本是何书?”

翻了一下第二期《风暴集》,方以智将之收好,然后又看到一本书,这本书的印刷数量,比起《风暴集》还要大,页码却比《风暴集》要薄。

“《民生杂记》,与《风暴集》不同,这书是专门售给那些商贩市民看的。”俞国振笑着也拿起一本。

自一开始,俞国振就有详细的计划,《风暴集》针对士林,在此之外,还必须有一份针对市民、乡绅阶层的杂志。在《风暴集》试水成功之后,他立刻推出了《民生杂记》。

“商贩市民?他们能看懂?”方以智哈哈大笑起来:“济民,这回可是你做了,商贩市民大多大字不识,你将这般书册给他们看,正所谓明珠暗投,俏脸扮给瞎子看!”

“密之哥哥何以知道商贩市民大字不识一个?”俞国振道。

“这何须问,读书识字,乃是大事,小民鼠目寸光,哪里舍得去读私塾?以我估算,商贩市民之中,能识字者百中有一便了不得了。”

俞国振哑然失笑,这个估算,倒和后世某些信口开河的小说家的结论差不多。而实际上的数据,却与此大相径庭。

“怎么,你觉得愚兄之言有误?”

“密之兄知道格物致知之理,先格物而后致知,我大明有多少识字之人,也需要格物之后方能致知啊。”俞国振举起一根手指:“若以咱们长江两岸富庶之地而论,小弟遣人调查过,十五岁之上男子,能识字者,十中有二。”

“什么,无此可能!”方以智大奇:“竟然有这么多人识字?我记得民间有信客,诸多人寄信,都需委之信客,哪里会有这么多人识字?”

“兄长,识字未必是写字,写字未必是能做得文章。”俞国振笑道:“他们只要能瞧得懂《民生杂记》中的句子便可!”

方以智翻开《民生杂记》,发觉其扉页之上,将整本书册分为了六大块,第一块为“各地风物”,收纳了三篇文章,作者是“徐林”,都是介绍各地物产的。他翻了第一篇看,却是介绍金华火腿的,既有历史典故,又有产地产量,文字都是大白话,若从文采去讲,当真是半点文采也无,但这样毫无文采的文章,只要粗粗识字,便可以看懂。

甚至读书人最头痛的断句,在《民生杂记》之中也以标点句逗为之预断!

“济民你倒做得精细。”方以智隐约觉得,俞国振编这个《民生杂记》另有深意,但一时之间还想不到,因此只能仍在销量上纠缠:“只是这篇东西……真卖得动么,文人士子,怕是对他没有什么兴趣,你说长江南北识字人多些,可放在全大明呢?”

“全大明十五岁以上男子识字率,不会低于百分之五。”俞国振笑眯眯地道:“总数大约是五百万,而市面上专门给他们看的书,实在太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