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节(2 / 2)

凤头钗 少年之上 2539 字 13天前

那个伪善的小人,当真平日里装的一本正经,实际上根本不是良人。

以刘昭熙对阿宝的了解,她应该是最讨厌这种品行不端的风流男人了。

现在她亲眼见了刘池瑞玩女奴,彻底认清他的为人,哪怕将来刘池瑞再无事献殷勤,也不过就是跳梁小丑罢了。

酒足饭饱从流月楼出来,刘昭熙又陪着许颜华和许仲骐二人逛了半日,在萃雅楼买了不少东西。

逛街时只要许颜华多看了一眼,刘昭熙就大手笔的买下,说是提前送她生辰礼了,阻止多次无效,弄的许颜华后来眼睛都不敢乱飘的。

“只要能博你一顾,这些东西算得了什么。”

刘昭熙虽然目前比许颜华矮了半头,又比她小了三岁,但是甜起来真的也让她有点招架不住了。

尤其是不知从哪里知道许颜华喜欢调香,刘昭熙早已专门吩咐萃雅楼将所有珍奇香料都为她留了一份。

便是今后也是如此,只要有好香都为她预留一份,等许颜华什么时候想起来便来取。

“这反魂香是异域来的,整个大秦怕也就是我们萃雅楼这里有几两,之前早得贵人嘱托,因而也不敢摆出来卖,全给姑娘留着。”

掌柜的一边让伙计为许颜华称着一样样的香料,一边得意的小声说道。

许颜华心里不可谓不复杂的,刘昭熙的用心显然不是说说就算了的,认真到许颜华都觉得心里很恐慌。

最终找了个机会支开许仲骐,许颜华临走前忍不住再次含蓄对刘昭熙说起等生辰过后,她就可能成为他的四嫂的事。

尽管刘昭熙可能从许仲骐那里早已知道,但是刘昭熙的好让她实在受之有愧。

这是上下两辈子,许颜华唯一没有经过费力的争取和努力付出,便轻而易举得到的丰厚馈赠。

她甚至都没有给过回应,可是对方只要她接受他的示好就会开心了。

不得不承认,被人捧着宠着无条件的喜欢着,这感觉实在太好,哪怕对方比自己小太多,竟也没有生出什么抵触心理。

“放心吧,我不会让你嫁给别人的。”

刘昭熙微笑着仰头揉了下许颜华的耳朵,他早已有所安排,指望这个傻姑娘反应过来,怕是一切都晚了。

许颜华只感觉被他摸过的耳垂都红透了,热乎乎的,后颈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她之前竟是不知道自己的耳朵这么敏感,不能被人摸的。

直到目送许颜华坐上马车,刘昭熙嘴角这才忍不住扬起,呵,阿宝还是和上辈子一样,耳朵最是敏感不过。

许颜华坐在马车上捂着耳朵捂了半路,这才觉得温度好歹降了下去。

许仲骐拿着方才浑水摸鱼借着姐姐的手买的象牙雕刻的蝈蝈笼子把玩着,一边玩一边看着许颜华,“我可以吃点亏,接受六皇子做我姐夫的!”

最初从六皇子口中知道他想做自己的姐夫时,许仲骐心里是拒绝的,六皇子和他同年,却要凭白大他一辈,这不是很吃亏吗?

但是六皇子压根也不需要他同意,尽管俩人同龄,可是无论能力还是学问,他都比不过,就连表哥周源都得以六皇子马首是瞻。

其实对六皇子,许仲骐还是很佩服的,那种与年纪不符的沉稳和气势有时候还是挺有压迫感的,这种压迫感之前许仲骐只在被舅舅拷问学业时才体会过。

面对六皇子,许仲骐常常并不觉得他们同龄的,也总是不知不觉的被他牵着鼻子走,从他嘴里套走姐姐的消息。

许仲骐实在太心累,后来知道爹娘竟然有心让姐姐嫁给四表哥,他这才狠狠心决定还是选六皇子作姐夫吧,好歹顺眼啊!

“你可别乱讲。”

许颜华好不容易缓过来,听了许仲骐的话又想捂耳朵了,刘昭熙把他弟弟都带歪啦!

“我知道,和六皇子保证过的,你放心吧,我会帮你们保密的!”

许仲骐得意的抖着腿,六皇子都承认,自己可是十分关键的人物,他们都得靠着自己传递消息呢!

许颜华不知道刘昭熙到底想什么办法,能够让父母改变主意,宫里还有良妃呢,她能轻易放弃吗?

只是又不能再当面问刘昭熙,只能憋在心里,这婚约就像一道雷,随时有可能劈在头上的感觉。

这一晃就到了生辰,恰好是女学的假期,许颜华给黄班所有相熟的同学都下了帖子,还有不怎么相熟的女学其他班里的同学,也拐弯抹角的问起来,想要来参加她的生辰宴。

“周家表哥和四皇子是外男,她们来了也见不到的,该知道吧?”

许颜华不好意思拒绝,人家要带着礼物来她还能一口拒绝吗?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只能下了帖子,但是到底偷偷和程清涵吐槽着。

程清涵微笑不语,她平日里说话就很少,许颜华也不觉得奇怪。

实际上程清涵接了许颜华的帖子,她们家都很重视,提早为她选礼物定衣服,想必其他想参加的也是这样吧?

不同于深受皇上重视的勋贵和顶级名门,她们普通的小世家很多都是勉强维持着祖荫的名头罢了。

能够通过正经的场合多认识人,尤其是有身份的贵妇,将来对她们也是有好处的。

所以哪怕厚颜主动来求,许多人也想要一张名帖去侯府参加许颜华的生辰宴。

作者有话要说:  二狗今天拖延症晚更了吗?是的…….:-(

窝不再是勤奋的少年菌了,只是条咸鱼二狗子…

明天,不,已经今天了,重新做个人,争取早点更新…

☆、65

因许颜华和许宜华生辰, 周氏早已吩咐整个侯府所有的下人们这个月全部拿双倍月钱, 许颜华又单独为自己院里的人每人多加了一两银子。